[記者部落格]學運雖然落幕,新媒體才正要開始2014-04-11 13:50 隨著學生宣布退場,正式邁出立院大門,318學運也暫時畫下逗點。從3月18日開始整整24天,學運新聞鋪天蓋地而來,立院現場網路直播傳遞零時差的即時資訊、傳統媒體大陣仗跟進報導、臉書被學運消息瘋狂洗版……,這場學運打的不僅是
隨著學生宣布退場,正式邁出立院大門,318學運也暫時畫下逗點。從3月18日開始整整24天,學運新聞鋪天蓋地而來,立院現場網路直播傳遞零時差的即時資訊、傳統媒體大陣仗跟進報導、臉書被學運消息瘋狂洗版……,這場學運打的不僅是科技戰更是媒體戰,各自比拼誰最能吸引大眾的目光。
先來看傳統電視媒體的消長。根據凱絡媒體的調查報告指出,學運新聞從3月19日於開始新聞頻道發酵,其中「攻佔行政院」及「330凱道大遊行」兩次事件,成為學運期間的收視最高峰。若以4歲以上全體的收視來看,更是近一年半以來的收視最高點(2012年8月2日蘇拉颱風新聞收視率高達5.12)。從收視率分析中發現,無論是國際新聞的馬航事件,或台灣大事的學運事件,台灣民衆對重大新聞的關注度約維持5至7天的時間,超過便漸漸疲乏及失去耐性。
若將學運事件分成三個階段細看收視率改變,共分為學運前(3/1~3/17)、學運話題高峰期(3/18~3/25)、與學運話題延續期(3/26~4/10)。在學運帶動下,整體頻道成長5%,其中與學運最直接相關的新聞頻道,收視成長幅度最大,高達35.5%。其他頻道則因學運影響稍有起伏,比較學運前與學運話題高峰期的收視率,影響最大的頻道是日本頻道(-17.16%)、體育頻道(-17.09%)與洋片頻道(-15.54%)。
進一步看各新聞頻道的收視消長,比較學運前與學運話題延續期的收視率,年代新聞台成長96.32%最高,其次為壹新聞成長86.83%、三立39.22%。收視下滑的則有TVBSN新聞台18.84%、東森新聞7.75%與非凡新聞7.67%。若以新聞頻道的收視群衆來看,學運期間15-34的年輕族群及年長男性的漲幅明顯,在學運話題高峰期,吸引超過50%的年輕族群觀看電視新聞。
只是就當所有新聞台還在緊盯著收視率,計算著因為學運又上揚了百分之幾時,「媒體」的角色也正同時發生質變。收視率或許會因為學運這類的重大議題,每天有所消長,但長遠來看,這場學運對媒體的真正意義,一方面是傳統媒體的再進化,另一方面是網路新媒體抬頭的契機。
傳統媒體要面對的,不僅是新科技的出現,更是讀者面貌的改變。對於早就與網路密不可分,習慣切換於多個螢幕的數位原住民,到底什麼才是他們要的?以平面媒體來說,除了報紙這樣的實體媒介外,即時新聞早已成必備,學運期間,有些媒體善用長期累積新聞內容的優勢,在網站上以時間軸的方式,匯整事件經過,同時透過新聞專題聚合文字、圖像、影音和資訊圖表,打造整個事件的資訊入口。更加快速、完整、以及使用網路多媒體的特性,這,是平面媒體的再進化。
另一方面,這場學運也讓我們第一次看到,未來媒體的可能樣貌。過去媒體擁有高進入門檻、高製作成本和高派送成本的特性,網路的易用性卻讓這一切的權力下放,最經典的例子,就是用拖鞋當腳架,直接用平板電腦即時轉播立院現場,直播速度比出動SNG車還快。接著透過許多網路的協作平台,開始後續的文字轉播與事件紀錄,再搭配社群工具的傳播,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提供者,展現集體創作的力量。
網路新媒體讓這場學運,能主動掌握發言權,不再仰賴媒體的曝光,或是受限於版面篇幅,自己就是發布新聞的第一手來源,還反向讓主流媒體跟進報導。同時不再擔憂媒體曲解原意,直播機制還原現場,無限制的網路空間可放上完整宣言。這些在網路上發言的聲量,不僅讓議題熱度持續加溫,進一步引發正反意見的辯論,讓多元觀點在其中流竄,所以大眾不再滿足於傳統媒體的單一觀點與選擇性報導。
但在歌頌網路科技的同時,也不能輕忽它先天上的弱點:內容趨於零碎、片段,雖然易於傳播,但也洗版快速難於追溯,不易累積長期且完整的論述。資訊量豐富但也過度發散,不易讓觀者掌握重點。但318學運只是新媒體的開端,不是終點,檢討、改進、再出發,未來新媒體的樣貌絕對遠超乎你我的想像。
這場學運為所有人上了寶貴一課,如果你是有特定議題想發聲的公民,318學運值得剖析學習;如果你是媒體人,面對這群網路世代的閱聽眾,你要如何與他們溝通、互動?過去傳統媒體扮演著守門人與資訊詮釋者的角色,現在網路讓這個角色開始鬆動,如果中間的詮釋過程不能少,那怎樣的詮釋手法才是大眾真正要的內容?學運期間,許多人感嘆電視新聞和網路世界就像兩個平行世界,如果大眾不再透過這個小小的電視畫面獲得滿足,媒體最終也只能失去他們的目光。
網路出現後,很多人說媒體是夕陽產業,大家再也不開電視、不看報紙了,但事實是,人們對新聞和資訊的需求不會消失,反而更加需要,在資訊爆炸的年代,媒體的角色更加重要。所以媒體不是夕陽,而是會以嶄新的姿態,重新在數位時代中升起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